2009年起我開始在自己的部落格寫《秋興八首賞析》,不料八年過後只寫了八分之六,且上一首成於兩年前。或許今年入秋後應發憤圖強,將最後兩首寫完。
在這過程中,我曾動了寫中文教材的念頭,甚至產生了幾篇草稿。這篇《自爾為佳節》,是關於詩的。當時的構想是,透過對幾首詩的詳細解說,開展「詩的地圖」。會看地圖的人,不須知道全部的細節,也可估計從甲地到乙地要走什麼路線。同樣道理,腦子裡有詩的地圖,即使只知道部分的細節,也可猜測到寫詩的人的意圖,舉一反三、舉三反十,自行拆解一百首、三百首。
當時怎麼那麼有勁!?
中文教材大概不可能完成了,趁著時事,出清存貨,也算對得起曾經很熱情很有勁的自己。
Thursday, August 31, 2017
Tuesday, August 29, 2017
文與白(二)鵲橋仙
還能悠閒地讀讀《鵲橋仙》,算是幸福了。不過在這世代讀古文辭,總有「名城將隳」的感覺。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島國文革方酣,要在思想上破舊立新;這首詞多犯忌諱,應該是不宜納入中學課綱的:
- 不合乎天文物理
- 強調僵化的性別意識
- 明明是被封建階級壓抑的男女關係,卻粉飾成唯美愛情
- 作者欠缺台灣意識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島國文革方酣,要在思想上破舊立新;這首詞多犯忌諱,應該是不宜納入中學課綱的:
- 不合乎天文物理
- 強調僵化的性別意識
- 明明是被封建階級壓抑的男女關係,卻粉飾成唯美愛情
- 作者欠缺台灣意識
Sunday, August 27, 2017
文與白(一)符號與實體
文盲看到字,只見筆劃,不知字義,因為沒人教他符號與實體的對應關係。人出生時皆文盲,故而文盲並非愚笨之人,乃未學之人。因此學習的初階,首重符號與實體的對應關係,例如認人、認字、數數、認鈔票。
學習的中階,則運用符號來表達思考或進行交易,例如造句作文,寫方程式,花錢賺錢,運用人情以趨利避害,等等。此階段的學習最實用,因此大多數人都到達此階段,且停在此階段舒服地不想動。
學習的高階,就抽象了,因為主要的活動是表述(expression)與存在(existence)二者的辯證,試圖闡明人的處境、物的規律、存在的美感、存在的價值。文學,藝術,音樂,數學,科學,歷史,皆屬於此。此階段的學習不但最困難,也看似最無用,但少數出類拔萃者能夠顛覆傳統秩序,為初學者創造新機,讓中階的學習者徬徨失措。高階學習的風險很高:如果不能出類拔萃,反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由此看來,文言文應該歸於藝術類,屬於高階學習的內容。讀文言文的人享受只有他們享受得到的美感,不讀文言文的人則享受別種也很美的美感。完全不在意美感的人過他們無美感的生活,非常在意美感的人則設法躲在(或逃到)在意美感的地方過生活。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附帶一說:美感雖不能當一餐飯吃,但搞文創而無美感會是很尷尬的局面 - 沒有品牌號召力的局面)。
對於只想停留在學習中階的人,選讀幾篇文言文,其實浪費時間毫無用處,還不如花時間把字詞認識得透徹一點(如斟酌,權衡,遭遇,遷徙,褒貶,損益,鼎鼐),讀讀字詞背後的故事,練習造句、分行、分段,寫出明白流暢的短篇敘述文。把中階技能學透,做一番實用事業,也是人傑。
最怕的是,一些停留在學習中階很久了沒有動靜的人,因為某種系統錯誤(或自我評估錯誤),被賦予制定高階學習綱領的責任。然後他們又將他們的中階頭腦制定的高階學習綱領以及相關考核機制強制推行到幼苗與中苗身上。 這便是台灣教育輪迴不已的災難。
學習的中階,則運用符號來表達思考或進行交易,例如造句作文,寫方程式,花錢賺錢,運用人情以趨利避害,等等。此階段的學習最實用,因此大多數人都到達此階段,且停在此階段舒服地不想動。
學習的高階,就抽象了,因為主要的活動是表述(expression)與存在(existence)二者的辯證,試圖闡明人的處境、物的規律、存在的美感、存在的價值。文學,藝術,音樂,數學,科學,歷史,皆屬於此。此階段的學習不但最困難,也看似最無用,但少數出類拔萃者能夠顛覆傳統秩序,為初學者創造新機,讓中階的學習者徬徨失措。高階學習的風險很高:如果不能出類拔萃,反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由此看來,文言文應該歸於藝術類,屬於高階學習的內容。讀文言文的人享受只有他們享受得到的美感,不讀文言文的人則享受別種也很美的美感。完全不在意美感的人過他們無美感的生活,非常在意美感的人則設法躲在(或逃到)在意美感的地方過生活。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附帶一說:美感雖不能當一餐飯吃,但搞文創而無美感會是很尷尬的局面 - 沒有品牌號召力的局面)。
對於只想停留在學習中階的人,選讀幾篇文言文,其實浪費時間毫無用處,還不如花時間把字詞認識得透徹一點(如斟酌,權衡,遭遇,遷徙,褒貶,損益,鼎鼐),讀讀字詞背後的故事,練習造句、分行、分段,寫出明白流暢的短篇敘述文。把中階技能學透,做一番實用事業,也是人傑。
最怕的是,一些停留在學習中階很久了沒有動靜的人,因為某種系統錯誤(或自我評估錯誤),被賦予制定高階學習綱領的責任。然後他們又將他們的中階頭腦制定的高階學習綱領以及相關考核機制強制推行到幼苗與中苗身上。 這便是台灣教育輪迴不已的災難。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