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幫念研究所的兒子搬進宿舍。尚未開學,大學的圖書館為了省電,只開了幾盞燈。我站在書壁之間,望著昏暗隧道盡頭的光,忽有所感,靜靜拍了張照片,給妻看。「你覺得這像什麼?」
「Data center!」她說。我點點頭。我又把照片給兒子看;他也點點頭。的確,在昏暗的燈光中,書籍密疊的書架挺像是數據中心裡頭一列列的機架;差別之處,機架把一本本書換成了一條條的伺服器。
圖書館,原本一直是 data center. 然而即使在尊崇知識的一流大學,我們也看到圖書館功能的式微。這些書,如果不是為了學位,還會有人拿下來讀嗎?
我與妻,與兒子,立在這幽暗的殿堂,思緒紛呈。
我回想從前求學使用圖書館查資料查文獻的過程;那時候取得知識的障礙多麼巨大啊!像河裡淘金,必須閱讀大量書籍,濾除渣滓泥沙,希冀取得一點有價值的東西。讀每一本書都是個冒險:你不知道是否會把青春浪費在發展分辨垃圾的能力,還是有機會發現純金。
以前的博士,許多是從垃圾場熬出來的,鮮有精力用於思考。以前的許多學者,他們的貢獻是做分類工作,梳理知識體系。顯然這種模式不可能再持續下去。如今的數據中心與應用科技,會讓舊式圖書館的燈光愈來愈昏暗;而任何降低取得知識障礙的工具,則將繼續發展。
數理知識的傳播最早受益於數據科技,因為數理知識不是以卷帙浩繁的方式存在,而是以基本原理的方式存在。聰明的年輕人,一旦掌握了基本原理,參考了應用實例,便有機會拓展知識的疆域;不須在垃圾堆熬磨,不須皓首窮經。
人文知識的傳播也終將受益於數據科技而獲得自由。這是更高的自由,不再做資料分類的奴隸,而要做思想的領航者、競逐者、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