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31, 2021

一本舊書,一本新書

剛買的兩本書寄來了;一本舊書,一本新書。
  1.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by Ray Kurzweil, 2005(在科技時代,算是舊書)。
  2. The Social Singularity, by Max Borders, 2018(不算最新的書)。

今年退休之後,離開了快節奏的職場,漸漸從長期的速食閲讀習慣中解脫出來。用電腦取得綫上資訊,雖便利,但容易分心,又傷眼傷肩膀傷脊椎(種種不再年輕的明顯徵候)。於是我漸漸把架上的舊書拿出重讀,發現有些以前掠眼即逝的篇章,跳躍出來與此時的我喜悅交會。我一次讀幾頁,恢復了在書頁上畫綫做記號的樂趣。慢慢地讀,有時這本有時那本,過程像是不同的約會不同的對話。不以讀完一本書為目的,因爲不再需要克服什麽、證明什麽 - 我純然享受心靈交會的樂趣、欣賞書中“朋友”點燃的智慧火光。

因此我又開始零零星星地買書,尤其是舊書、或半舊不新的書。

第一本舊書,作者 Ray Kurzweil 是自動化文字辨認 (OCR,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的先驅、企業家,也因此項發明致富。後來他致力於產業趨勢的預測,以摩爾定律為基礎,宣揚 The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 (Cf. Kurzweil's 2001 essay). 大概十多年前吧,我家尚未搬到北加州灣區的時候,一個好朋友把這本書介紹給我。我很能認同作者的預測模型,但一直沒買書,因爲網路上的相關資訊太多了(也有 PDF),何況我自認已得其大旨。倒是買了他的另一本書,How to Create a Mind.

直到近來經常在定期的家庭Zoom聚會中,與住在東部的兒子討論經濟產業趨勢;他是數學人/金融人,我算是科技人,兩人看到的世界有時不太一樣,因此靈機一動便把這本趨勢大師的抗鼎之作介紹給他。我自己卻因此重新發現這本舊書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價值,覺得有慢慢細讀的必要。所謂禁得起考驗的,往往不是書中結論,而是作者的思維過程帶來的啓發,能幫助我理解此時此刻的世界、以及世界將往何處去。

第二本半舊不新書,最近發現的,屬於奇點(singularity)思維這一類。剛剛翻了幾頁,看到 Tokenization, 眼前一亮。我最近又隱隱感覺到一個“三花聚頂”的大趨勢,由 metaverse, blockchain, tokenomics 分立天地人的關鍵位置;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我把趨勢的細節理解清楚。(前一個三花聚頂的大趨勢,由電腦、網路、演算法所催化,早已是人人皆知的吸金大法)。

當然我也重讀或重新涉獵一些非關科技經濟的舊書,其中最喜歡的是戰國策、鹽鐵論。大概是年輕時候太不懂理財太不識權謀吧,現在年紀大了,補償作用開始發酵。至於有用無用,我其實不太在乎,不過“開卷有益”這句老調的確禁得起重彈。

~微分思維~

Friday, October 29, 2021

談談三個成本及其周期

昨天亞馬遜、蘋果公佈財報,不如預期,聲稱受到全球供應鏈瓶頸的影響。我對這兩家公司應變創新的能力一直深具信心,不過消息面的擾動倒是提起我的興趣、來談談供應鏈與企業成本。

現代的全球供應鏈算是個奇蹟,但是追求高效率所導致的系統優化,卻也是它脆弱之處。因爲優化,尤其成本優化 - 每個環節都接得剛剛好,每一塊錢都用得剛剛好 - 經常犧牲系統應變的韌性。一旦遇到像Covid-19這樣的黑天鵝事件,過度優化的系統反而放大了供應鏈所受的干擾。因此我認爲近來供應鏈瓶頸引發的通膨現象,大都是過度優化的系統在重整過程當中的振盪。

所幸現代化的生產、管理、通訊技術,縮短了系統應變的反應時間。只要系統能儘快展現修復能力,民衆就會有耐心等待振盪過去,國民經濟便不致墜入因信心崩潰而加速系統崩潰的惡性循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政策面的經濟干預一旦達到力挽狂瀾的目標之後,應適可而止,讓自由經濟的供需關係自行將系統逐漸修復,才是正道。歷史上,用意良好的計劃經濟經常是災難的根源、造成長期貧困(因爲靠意識形態搞計劃經濟的人通常沒有工程概念,但他們卻有變態的自信來搞社會工程)。

透過觀察供應鏈危機對不同企業的影響,我們可以深入瞭解企業的體質、它商業模式的真相。在太平時期,供應鏈順暢、企業財報好得流油,真相是看不到的。所謂 “粉飾太平” ,並非藉由粉飾製造太平假象,而是太平本身便是假象,太平本身便是一個最具美白效果的化妝品。但若遇到危機,體質脆弱或對外依存度高的企業,便被暴露出來。這裏我採取的觀察角度是企業成本及其相對應的周期,主要目的是幫助長期投資的個體戶分辨高科技企業之優劣、判斷不同科技產業在未來的發展潛力。

成本與周期名目繁多,這裏我著重於三個“第一原理”:
  1. 發展成本(development cost):企業從無到有、從零到一,所需的成本與時間。也可以是全新產品從概念初萌到第一筆銷售所需的成本與時間。
  2. 轉化成本(transformation cost):將原材料轉變為最終產品所需的成本與時間。
  3. 規模成本(scaling cost): 擴大營業規模所需的成本與時間。
從這三個成本及其周期來分析比較高科技企業之異同,可達到 “人焉瘦哉” 的效果,不會被消息面上的垃圾話頭(trash talking heads)所惑。試以軟體產業 vs 硬體產業為例:
  • 軟體產業的發展與轉化成本主要是人才,尤其是商業模式以及軟體架構兩方面的創新人才。搶奪人才,得誘以重利,因此軟體業的工作報酬特高。然而這老早就是常態,不會受到比如南加州港口的貨櫃堵塞與否影響。
  • 硬體產業的情況則比較複雜。例如依賴半島體晶片的用戶端企業,發展及轉化成本很大部分已移轉到大規模的晶片廠商(如臺積電)、以及大規模的組裝測試廠商(如鴻海)。因此這類的用戶端企業的 profit margin 很高,但極度依賴供應鏈成本的優化與供貨之順暢。(非常推薦大家去看 Steve Jobs 早期接受的專訪,他一眼看透當時蘋果供應鏈的不透明、缺乏效率,因此致力改變)。
  • 軟硬體業也在規模成本上分道揚鑣。軟體業的規模成本主要在業務推廣,硬體業的規模成本主要在生產綫的擴充。因此軟體業可以一邊擴大規模一邊增加成本,然而硬體業則必須在某個時間點、依賴某個“英明的判斷“,砸下一大筆固定投資。
成本的本質與產品周期息息相關。一般而言,投資硬體需較有耐心。但即使投資軟體業,也需留意它擴充規模的周期至少得花一年半載 - 因爲軟體的大規模用戶有預算周期,不可能一喜歡就買。無論軟體業或硬體業,成長的過程一定會經過無數的周期,不可能直綫上升 - 你會看到樂觀的泡沫、悲觀的回調、令人窒息的停滯、然後在你毫無防備之時暴跌暴漲。太多投資散戶總是在市場反應之後才看到消息,卻又根據滯後的消息來短綫操作,難怪總是一群被收割的韭菜(請參考杜甫詩:夜雨剪春韭;這句古詩其實在形容投資大戶收割韭菜的自在悠然)。

如何從紊亂的周期中看見長期趨勢?幾乎沒有辦法!因此長期投資者的戰略只能定睛於,一言以蔽之吧,企業與產業是否有改變商業世界的願景、是否有第一流的建設實力、是否有鋼鐵的實踐意志 - 所謂 builder's vision, mindset and strength. 令人驚訝的是,第一流的願景與建設實力,通常只落在少數幾人身上。“江山代有才人出”,重點在“代”這個字 - 這些乃不世出的天才!

因此投資也有大道至簡的捷徑,就是投資於展現第一流的願景與建設實力的不世出天才。走上這條康莊大道的起點是真誠的謙卑,先承認自己與天才之間存在不可跨越之鴻溝。聖經上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容我轉借套用一下:認識並跟隨神級的企業天才也是投資高科技產業的開端。我並非鼓勵個人崇拜,而是在熱鬧詭詐的商業世界中,我們要看得到那讓天平傾斜的真正力量。

上述的三個成本及其周期,或許也可供年輕朋友用於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1. 發展成本(development cost):你對自己的教育投資,是否能讓你從無到有、從零到一?
  2. 轉化成本(transformation cost):你如何把自己的内在能力轉化為具體收入?轉化過程是辛苦還是輕鬆?
  3. 規模成本(scaling cost): 你把自己的内在能力轉化為具體收入的過程,是如何重複的?你若想多賺錢,是要耗上更多的生命,還是另有他途?

~微分思維~

Thursday, July 15, 2021

科技現象學 YouTube: 人工智慧專題

《科技現象學》人工智慧專題,共三集。歡迎大家觀賞,也歡迎轉發給您的朋友。

~微分思維~

Monday, July 5, 2021

科技現象學 YouTube 首播

各位朋友:我開始了一個新的 YouTube 視頻系列,《科技現象學》,已得兩集。歡迎大家去看看,也歡迎轉發給您的朋友。

~微分思維~

Thursday, June 17, 2021

風露集(6/17/2021)不過信專家

我們在知識經濟體系受教茁壯,相信專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畢竟從高中就開始分文理組、大學開始專業分工、更別提職場重專業而輕通才。但我認為,知道什麼時候不過度信任所謂專家也很重要。

例如,去年疫情初期,美國CDC的專家在預防措施上的表現就讓我非常失望。他們不鼓勵戴口罩,且一再說沒有確切不疑的證據顯示戴口罩有助於防止Covid-19傳播。而我(以及大多數華人)則根據「華人經驗」主動戴口罩,因為我們不想等CDC收集足夠死傷數字然後再告訴我們戴口罩有用-畢竟戴口罩在呼吸途徑上加了阻隔、且是一種非侵入性質的防護、顯然無害但極可能有利。事實上根據飛沫(droplets)與氣霧( aerosol)傳播的工程研究,戴口罩的真正效果是避免自己的飛沫傳播以保護別人,然後若每個人都這麼做就會有效切斷病毒傳播鏈而回過頭來保護了自己 - 乃是「藉由利他利群以利己」的機制,有點違反動物性的自保反應。然而CDC的專家頭腦好像轉不過來。

上面的切近實例,對於什麼時候別太信任專家,提供了線索:

一)資料不全的時候。
某些專家的判斷能力與資料的完整性成正比;他們的判斷力主要根據相關分析(correlation), 本質上和圖形辨識能力(pattern recognition)差不多,其科學思維卻偏於薄弱。(這類專家正在被 AI 取代)。

二)出現新現象新變數的時候。
專家過去的成功經驗不見得適用,甚至成為阻礙進步的偏見。飛機出現之前並無航空專家,電腦發展初期也被重量級人物嗤之以鼻。如果對於交通工具的發展只相信馬車汽車專家,就不會有飛機;如果對於疾病的原因只相信放血專家,就不會有現代醫學。今天的專家雖擅長綜合過去成功經驗,不過本質上也與圖形辨識相去不遠,不一定有科學思維做基礎。(這類專家也會被 AI 取代)。

三)必須評估風險、在資源有限、時間壓力迫人的情況下做決策的時候。
許多專家雖是領域高手(domain expert), 但常嚴重缺乏系統思維與設想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風險的能力。原因同上兩點。

那麼,我們該相信誰呢?我認為 our best bet 是相信開放社會裡的科學社群、公民社群,自由的不受政治干擾的討論。面對資料不足、巨大未知、卻非得決策不可的時候,科學社群可以避免一二專家的盲點,並根據科學思維提出 solution roadmap;公民社群則可歸納常識確保 solution roadmap 能聚焦於公共利益。

讓我們不要再被「還是要相信專家」這句話削弱追求真相的意志,更別用「還是要相信專家」這句話阻礙別人試圖以科學思維公民常識去解決問題的努力。破解「專家迷信」的唯一方法就是追根究底:你說要相信專家,那麽請告訴我要相信哪一種專家,他們的專業對於解決目前的問題到底有什麽幫助,請告訴我細節,等等。

頭銜文憑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洋洋灑灑的履歷也無法保證可解決問題。專家可敬、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信,但只有讓追求真相的意志在開放社會運行,以科學思維公共利益為引導,以實際果效為檢驗任何解方的唯一標準,才會產生具體有意義的進步。真正自由民主科學的開放社會終將戰勝集權無知野蠻將其徹底掃入歷史灰燼,原因在此。

參考:“CDC finally acknowledged aerosol transmission, but contribution to case counts remains unclear.” CDC終於承認氣霧為傳染途徑,其時已入2021年5月,美國感疫人數已達三千萬,病歿者已逼60萬。

~微分思維~

Monday, June 7, 2021

壓低利率,借錢不還

這是一張很少人提及的經濟圖,它蘊含了美國流動經濟學的全部秘密。

美國政府國債逐年上升,目前為 GDP 的 108%,聽來嚇人,一般人不免憂心忡忡。

但如果我們問另一個問題:每年國債繳付的利息,佔 GDP 多少?結果就是圖一,看來令人舒坦。當然,它與逐年下降的低利率(圖二)息息相關。(兩圖截取自 Bloomberg 的視頻)。

其中的豐富涵義,就我了解的,列舉於下:
  1. 美國用低利率向世界借錢,做為推動經濟引擎的燃料。
  2. 此經濟引擎的回報甚高,尤其是高科技,且是長期的可預期回報。
  3. 藏富於民。
  4. 因此借錢永遠不還,反正債主多少收點利息錢,又怕美國政府倒債。
下一步顯然就用數位貨幣吸金。我個人的陰謀論是:比特幣的種子,壓根就是美國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悄悄種下的。否則,一個以美元操控全球金融秩序的帝國,竟然會任憑數位貨幣在臥榻之側?內情不簡單。(再想想:美國極爲重視保護私人財產,而數位貨幣已經是合法資產,交易必須繳稅。政府可以沒收不合法資產,但只能向合法資產徵稅)。

數位貨幣挑戰主權法幣 (Fiat currency), 可能顛覆主權政府統治根基,對極權、威權、迷戀中央調控的政府,威脅尤大。然而對實踐自由經濟的老祖宗美國,這是不可逆的數位趨勢,必須擁抱化為己用。

近來若干極權、威權、迷戀中央調控的政府加重打壓數位貨幣的力道,而歐洲則只擔心能否控管,恰好爲我觀察的佐證。他們不知道自己正把下一階段的貨幣主導地位又雙手奉上給美國。

~微分思維~

Friday, June 4, 2021

2021 比特幣 @邁阿密

BTC Miami 2021 conference!

Quick thoughts:
* No masks - it's safe to meet and talk about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again.
** I hope to join the 2022 conference.

這個會議讓我想起2000年在Baltimore舉行的光纖通訊大會 (OFC), 那是 dot com 泡沫的高峰,之後泡沫就破滅了。兩波泡沫,有相似處,也有相異處。

在科技推動的大規模經濟轉型過程,泡沫是必然現象。新科技所預示的未來匯集了大量資金並吸引大量投機客,使得估值遠超過短期的具體商業回收,泡沫就發生了;然而這僅是第一階段,可謂草莽階段。泡沫破滅後,估值崩盤,許多公司消失,但資金會重聚,人才會重聚,開啟可持續的營利模式 - 這是第二階段,可謂逐鹿階段。接著,網路效應讓新經濟急速擴大規模,取得主導地位,完成經濟轉型,進入第三階段,可謂霸權階段。

數位貨幣的轉型之旅,將循互聯網發展的軌跡,但會跑得更快,因為它建築在已成熟的全球互聯網「基礎建設」之上,而且是純軟體 open source 技術,並有立即的獲利誘因。Bitcoin, Ethereum, 以及架在其上的 layer-X 與 inter-chain 應用層級的小幣,已搔首弄姿各顯風騷 - 這樣的價值與功能分工,也不由得讓人聯想到網路科技發展之初所定下的 7-layer hierarchy.

以上是相似之處。它們之間的相異之處更為重要。

互聯網屬於有機發展 (Organic growth), 是電腦與通訊技術結合之後必然的一步,應需要而生。數位貨幣則屬於危機發展 (Born out of crises), 應運而生。若非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數位貨幣沒有存在的理由。再者,數位貨幣欲挑戰主權政府控制的法幣,成功率本來趨近於零,但2020年迄今的全球covid-19災難對各主權政府控制的經濟體造成重大打擊,使得擁有資產的人再難以信任法幣的耐壓力。數位貨幣於是進入了主流思考。

一切跡象皆顯示數位貨幣仍方興未艾,未來壯闊可期,但短期江湖詭譎。一般人對貨幣的認識處於長久被主權政府洗腦的狀態,因此障礙仍多,但機會也多。

或許,數位貨幣之成終將使全球各地的黑幫政權土崩瓦解。邊走邊看吧。


~微分思維~

Friday, January 8, 2021

風露集(1/8/2021)抗暴實錄

美國的民主制度出了什麽問題?沒有問題!只有川普一人出了問題。美國民主制度的三個部門:司法、行政、立法,面對總統的壓力,皆能不卑不亢,謹守法律分際。兩多百年民主法治精神的熏陶積纍,於此關鍵時機發揮作用,抗暴成功,足以載入史冊。

我最近詳讀杜牧的阿房宮賦,其中一句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對照時事,瞭解益深。川普,獨夫也。獨夫的特質之一是”偏聽” - 只聽好聽的話,聼久了自我感覺爆表,就變成“驕固 - 驕傲又頑固”。川普獨夫在錯的時代錯的國家做了總統,自築末路;我們愛好自由法治的人則生在對的時代對的國家目睹獨夫的下場。

川普對美國民主的實踐、美國人的生命,造成了巨大傷害。美國復甦之路艱難,癒合之機黯淡,所幸民主的機構仍健全屹立。但願獨夫被掃入歷史灰燼之後,正常人好好幹活,好好解決經濟問題,讓極端主義沒有繁殖的溫床。

是為新年之願。

----------------------------
司法:

川普陣營提出62個訴訟,61個敗訴,僅賓州一個訴訟勝訴 - 賓州法官裁定選民如果在選舉後三天未能提供適當的身份證明,就不能回去糾正他們的選票;但該裁決影響極少,並沒有改變選舉結果。除此之外,原告用盡莫須有、捕風捉影、低級算數等等伎倆,卻沒有提出有效的人證物證足以説服法官。

最高法院則先於12月8日一句話轟走川普陣營的聲請:
“向Alito法官提交並由他轉介法院的禁制令申請被拒絕”。
"The application for injunctive relief presented to Justice Alito and by him referred to the Court is denied."

接著最高法院又於12月11日駁回德州的抗告:
“德州未能説明別州的選舉方式與德州有何關係(司法上可認知的利益)。因此德州所有其他未決動議均被駁回。”
"Texas has not demonstrated a judicially cognizable interest in the manner in which another State conducts its elections. All other pending motions are dismissed as moot."

----------------------------
行政:

亞利桑那(共和黨的)州長在認證該州選舉結果時拒接川普電話。川普又打電話給喬治亞州(共和黨的)州務卿,要他找出出11780張票給他(剛好比拜登贏的11779票多一票):
“So look, all I want to do is this. I just want to find 11,780 votes, which is one more than we have. Because we won the state.”
白話:“我已經贏了,你就找出夠多的票證明我贏了就是了”。

----------------------------
立法:

黔驢技窮之後,川普施加壓力給副總統彭斯,要他以參議院院長身份否決選舉人票的認證。彭斯在一月六日寫了一封長信給參議員,申述在三權分立憲政體制之下他應有的職分:
"... 我宣誓支持和捍衛憲法,故而我無法運用單方面的權力來決定應該計算哪些選舉人票,而不應該計算哪些選舉人票"。
“... my oath to support and defend the constitution constrains me from claiming unilateral authority to determine which electoral votes should be counted and which should not.”

川普於是對聚集賓夕法尼亞大道的擁護者發表演説,說他不認輸,要幹到底,要與他的群衆一起邁向國會大廈(雖然他後來在白宮看電視)。他的打手朱利安尼也向火潑油,發出野性的呼喊:"咱們就打一架決是非吧 (trial by combat)."

暴民被川普與朱利安尼“激勵”,士氣高昂攻入國會大廈,參衆議員被迫避難,認證程序中斷;之後參議員回到議場,挑燈夜戰,在彭斯主持下完成陳述、喚名投票、與認證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