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7, 2021

風露集(6/17/2021)不過信專家

我們在知識經濟體系受教茁壯,相信專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畢竟從高中就開始分文理組、大學開始專業分工、更別提職場重專業而輕通才。但我認為,知道什麼時候不過度信任所謂專家也很重要。

例如,去年疫情初期,美國CDC的專家在預防措施上的表現就讓我非常失望。他們不鼓勵戴口罩,且一再說沒有確切不疑的證據顯示戴口罩有助於防止Covid-19傳播。而我(以及大多數華人)則根據「華人經驗」主動戴口罩,因為我們不想等CDC收集足夠死傷數字然後再告訴我們戴口罩有用-畢竟戴口罩在呼吸途徑上加了阻隔、且是一種非侵入性質的防護、顯然無害但極可能有利。事實上根據飛沫(droplets)與氣霧( aerosol)傳播的工程研究,戴口罩的真正效果是避免自己的飛沫傳播以保護別人,然後若每個人都這麼做就會有效切斷病毒傳播鏈而回過頭來保護了自己 - 乃是「藉由利他利群以利己」的機制,有點違反動物性的自保反應。然而CDC的專家頭腦好像轉不過來。

上面的切近實例,對於什麼時候別太信任專家,提供了線索:

一)資料不全的時候。
某些專家的判斷能力與資料的完整性成正比;他們的判斷力主要根據相關分析(correlation), 本質上和圖形辨識能力(pattern recognition)差不多,其科學思維卻偏於薄弱。(這類專家正在被 AI 取代)。

二)出現新現象新變數的時候。
專家過去的成功經驗不見得適用,甚至成為阻礙進步的偏見。飛機出現之前並無航空專家,電腦發展初期也被重量級人物嗤之以鼻。如果對於交通工具的發展只相信馬車汽車專家,就不會有飛機;如果對於疾病的原因只相信放血專家,就不會有現代醫學。今天的專家雖擅長綜合過去成功經驗,不過本質上也與圖形辨識相去不遠,不一定有科學思維做基礎。(這類專家也會被 AI 取代)。

三)必須評估風險、在資源有限、時間壓力迫人的情況下做決策的時候。
許多專家雖是領域高手(domain expert), 但常嚴重缺乏系統思維與設想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風險的能力。原因同上兩點。

那麼,我們該相信誰呢?我認為 our best bet 是相信開放社會裡的科學社群、公民社群,自由的不受政治干擾的討論。面對資料不足、巨大未知、卻非得決策不可的時候,科學社群可以避免一二專家的盲點,並根據科學思維提出 solution roadmap;公民社群則可歸納常識確保 solution roadmap 能聚焦於公共利益。

讓我們不要再被「還是要相信專家」這句話削弱追求真相的意志,更別用「還是要相信專家」這句話阻礙別人試圖以科學思維公民常識去解決問題的努力。破解「專家迷信」的唯一方法就是追根究底:你說要相信專家,那麽請告訴我要相信哪一種專家,他們的專業對於解決目前的問題到底有什麽幫助,請告訴我細節,等等。

頭銜文憑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洋洋灑灑的履歷也無法保證可解決問題。專家可敬、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信,但只有讓追求真相的意志在開放社會運行,以科學思維公共利益為引導,以實際果效為檢驗任何解方的唯一標準,才會產生具體有意義的進步。真正自由民主科學的開放社會終將戰勝集權無知野蠻將其徹底掃入歷史灰燼,原因在此。

參考:“CDC finally acknowledged aerosol transmission, but contribution to case counts remains unclear.” CDC終於承認氣霧為傳染途徑,其時已入2021年5月,美國感疫人數已達三千萬,病歿者已逼60萬。

~微分思維~

Monday, June 7, 2021

壓低利率,借錢不還

這是一張很少人提及的經濟圖,它蘊含了美國流動經濟學的全部秘密。

美國政府國債逐年上升,目前為 GDP 的 108%,聽來嚇人,一般人不免憂心忡忡。

但如果我們問另一個問題:每年國債繳付的利息,佔 GDP 多少?結果就是圖一,看來令人舒坦。當然,它與逐年下降的低利率(圖二)息息相關。(兩圖截取自 Bloomberg 的視頻)。

其中的豐富涵義,就我了解的,列舉於下:
  1. 美國用低利率向世界借錢,做為推動經濟引擎的燃料。
  2. 此經濟引擎的回報甚高,尤其是高科技,且是長期的可預期回報。
  3. 藏富於民。
  4. 因此借錢永遠不還,反正債主多少收點利息錢,又怕美國政府倒債。
下一步顯然就用數位貨幣吸金。我個人的陰謀論是:比特幣的種子,壓根就是美國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悄悄種下的。否則,一個以美元操控全球金融秩序的帝國,竟然會任憑數位貨幣在臥榻之側?內情不簡單。(再想想:美國極爲重視保護私人財產,而數位貨幣已經是合法資產,交易必須繳稅。政府可以沒收不合法資產,但只能向合法資產徵稅)。

數位貨幣挑戰主權法幣 (Fiat currency), 可能顛覆主權政府統治根基,對極權、威權、迷戀中央調控的政府,威脅尤大。然而對實踐自由經濟的老祖宗美國,這是不可逆的數位趨勢,必須擁抱化為己用。

近來若干極權、威權、迷戀中央調控的政府加重打壓數位貨幣的力道,而歐洲則只擔心能否控管,恰好爲我觀察的佐證。他們不知道自己正把下一階段的貨幣主導地位又雙手奉上給美國。

~微分思維~

Friday, June 4, 2021

2021 比特幣 @邁阿密

BTC Miami 2021 conference!

Quick thoughts:
* No masks - it's safe to meet and talk about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again.
** I hope to join the 2022 conference.

這個會議讓我想起2000年在Baltimore舉行的光纖通訊大會 (OFC), 那是 dot com 泡沫的高峰,之後泡沫就破滅了。兩波泡沫,有相似處,也有相異處。

在科技推動的大規模經濟轉型過程,泡沫是必然現象。新科技所預示的未來匯集了大量資金並吸引大量投機客,使得估值遠超過短期的具體商業回收,泡沫就發生了;然而這僅是第一階段,可謂草莽階段。泡沫破滅後,估值崩盤,許多公司消失,但資金會重聚,人才會重聚,開啟可持續的營利模式 - 這是第二階段,可謂逐鹿階段。接著,網路效應讓新經濟急速擴大規模,取得主導地位,完成經濟轉型,進入第三階段,可謂霸權階段。

數位貨幣的轉型之旅,將循互聯網發展的軌跡,但會跑得更快,因為它建築在已成熟的全球互聯網「基礎建設」之上,而且是純軟體 open source 技術,並有立即的獲利誘因。Bitcoin, Ethereum, 以及架在其上的 layer-X 與 inter-chain 應用層級的小幣,已搔首弄姿各顯風騷 - 這樣的價值與功能分工,也不由得讓人聯想到網路科技發展之初所定下的 7-layer hierarchy.

以上是相似之處。它們之間的相異之處更為重要。

互聯網屬於有機發展 (Organic growth), 是電腦與通訊技術結合之後必然的一步,應需要而生。數位貨幣則屬於危機發展 (Born out of crises), 應運而生。若非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數位貨幣沒有存在的理由。再者,數位貨幣欲挑戰主權政府控制的法幣,成功率本來趨近於零,但2020年迄今的全球covid-19災難對各主權政府控制的經濟體造成重大打擊,使得擁有資產的人再難以信任法幣的耐壓力。數位貨幣於是進入了主流思考。

一切跡象皆顯示數位貨幣仍方興未艾,未來壯闊可期,但短期江湖詭譎。一般人對貨幣的認識處於長久被主權政府洗腦的狀態,因此障礙仍多,但機會也多。

或許,數位貨幣之成終將使全球各地的黑幫政權土崩瓦解。邊走邊看吧。


~微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