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5, 2020

兩種心態:Growth mindset vs. Fixed mindset

老婆說我大美國主義,我欣然承認。既然如此,就再來一篇大美國吧。

我在想:15年後,現在25歲的年輕世代到了40之齡,會是什麼情況?在美國,我可以肯定預測:這些人將掌握企業的「兵馬之權」,指點江山。美國上進的年輕人從不掩飾想把卡位的舊腦袋取而代之的企圖,並且自己打天下真的把舊腦袋淘汰出局。我其實不好意思說這是預測,因為這是過去一再發生的事、也是現在明明發生的事。例如,從近20年來市值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的消長(參考 Ref. [1])就可看到。Apple 2009Q4 上榜,Google 2013Q2 上榜,Amazon 2015Q4 才上榜。Microsoft 則是了不起的常青樹,20多年一直榜上有名,且屢居榜首。他們或者無中生有創造全新的服務與價值,或者運用資本吸引人才加入新潮流。至於 GE, IBM, Cisco 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這只是看數據說話。根本的原因是美國的市場經濟環境鼓勵 growth mindset, 而世界許多地方則鼓勵 fixed mindset. 兩種心態看到同一個現象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行動。比如以 Covid-19 所造成的巨大傷害來說,growth mindset 積極思考著如何讓社會與商業的運作變得 resilient, 更減少對外在的依賴;Covid-19 成為促進商業模式轉型的大加速器 (可參考 Ref. [2],[3] by McKinsey)。

比較之下,fixed mindset 視 Covid-19 為一場噩夢,想用權宜之計回到瘟疫以前的世界。然而瘟疫以前的世界,朋友們,咱回不去了。14世紀摧殘歐洲的黑死病,釋放了原被封建領主捆綁的勞動人口 - 這個似乎微小的變化竟啟動了城市經濟,成為資本主義的濫觴(參考 Ref. [4])。同樣,這次瘟疫也會帶來地層板塊移動般的巨大影響。

如果容許我給台灣年輕人一點建議,我希望他們好好觀察美國提供給世界的兩個百年難遇的實例:如何在瘟疫打擊之後加速改變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在政治對立中走向新的整合。請別被有點混亂的表象誤導,失去了學習良機。

2008年次級房貸危機後,美國衰退之聲四起。記得有一次回台灣,在某個聚會中我對朋友說:當世界還在廢墟當中,美國將首先從廢墟中站起。我今天仍有同樣的信心,不是因為自己,而是因為美國勇敢秀異的年輕人。

References:
  1. List of public corporations by market capitalization (Wikipedia)
  2. A pandemic digital silver lining: Companies digitized many activities 20 to 25 times faster during COVID-19 (McKinsey, 10/28/2020)
  3. How COVID-19 has pushed companies over the technology tipping point—and transformed business forever (McKinsey, 10/5/2020)
  4.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Black Death (EH.net)

~微分思維~

虛擬的錢幣

我從前僅由工具觀點看待錢幣,認為錢的出現僅為了方便。後來發現此種認識太過原始,以致我難以理解諸如量化寬鬆(QE)等手段。我進而發現所謂「經濟」其實非常神秘;到底什麼是經濟?我得到的答案似乎都在拐彎抹角,隔靴搔癢 (beat around the bush) - 就是說,用一些個建築於可疑的假設、適用範圍有限的模型代替對問題本質的認識。

直到有一天我問我家的數學家(+經濟學家+統計學家):

「兒,到底錢是個什麼東西?」

「爸,大哉問!(沉思數秒) 錢,所有的錢,本質上都是借據。」

我豁然開朗,任督二脈被打通了。難怪紙鈔叫做 banknote, 原來不過是銀行發行的通行借據。當然啦,我生性愚鈍,開竅太晚,但從此種種經濟學概念不再顯得神秘。

進一步想:如果經濟活動只有兩造,那麼借據的角色非常清楚。但實際的經濟活動牽扯到百千萬人、上億人,錢做為借據的角色就不單純了。首先,世界上本無錢幣,誰會自願拿十袋米或一隻豬去換一塊有字的竹片或一張紙?因此你得用稀有難得的原料,諸如金銀銅,經過純化鑄造加工,製成錢幣,讓種米養豬的人覺得換回了沉甸甸有價值的東西。

此過程叫做挖礦(mining).

你拿錢幣去店裡買到東西,表示店主接受該錢幣的償還能力(或稱購買能力)。然而錢幣的償還能力卻非你或店主或任何個人所能保證的。

誰能保證錢幣(記得,是借據)的償還能力?是國家嘛,那還用說;當然這符合常識與歷史,畢竟古時挖礦造幣需要掌握大量人力,因此皆由部落主或國王主導。然而僅靠國家保證嗎?顯然也有其他的保證,例如 user base - 大家都用、都信任的錢幣,才有償還能力。

因此歸根究柢,錢幣的償還能力(所謂價值)完全建築在集體信任之上。然而什麼是信任?信任的本質,一言以蔽之,就是「明天太陽仍將升起」。今天我用一塊美金買一瓶水,我相信明天仍可用一塊美金買到同樣一瓶水,我才安心把錢存著。

在信任的基礎上,政府藉著調節錢幣的流通量,刺激或收緊經濟活動。在信任的基礎上,錢幣發展出自己的生態系統,配合普遍適用的契約關係,創造許多衍生的財務「產品」,進而反客為主、成為資本、主宰經濟走向。 這是資本主義之源(並非如馬克思主義左殘所稱是資本家透過剝削勞工剩餘價值所聚斂的玩意)。

扯這麼多,當然要獎勵一下有耐心的讀者。朋友們,留意一下數位貨幣的趨勢吧。上面所說的一切關於錢的特質,皆適用於數位貨幣。唯一的不同:數位貨幣將可能打破國家所設的壁壘,進一步促進經濟全球化。

至於俗稱數位貨幣為虛擬貨幣,不能說錯,但似乎意味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實體貨幣。唉,所有貨幣都是虛擬的,因為歸根究柢,信任是虛擬的 - 雖然它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

(警告:本人並非投資理財專家,更非數位貨幣專家。本人唯一的財經背景是打工賺錢。敬請自行研究數位貨幣,謹慎量力而為。汝或賺或賠,概與本人無關。本人所說一切都屬於虛擬世界,切勿相信具有任何實在意義)。

~微分思維~